拯救中医三: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11 对中医历史、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080905
近代以来,中医学从中国社会的主流医学退避于从属、辅助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国人都希望中医能够尽快走出低谷、复兴辉煌,可现存状况又确非短期可至。究其原因,与其说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之下的时代所趋,不如说是中医自身学科建设萎缩退后、基础理论方法与临床创新手段的固守停滞所导致。或许,这样直言会使中医人感到郁闷不快,可是从中医学发展史的角度审视一下祖国医学一路走来的曲折之路,就会使人感到更加沉重的郁闷不快。
1、中医学专科的演变简况
首先,让我们回顾历史上中医学在临床学科分化的演变情况:早在殷周时代,中医已分有食医、疡医、疾医、兽医四科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春秋战国有妇科、小儿科、眼目疾病科的专科记载。虽然在以后的秦、汉几朝没有明确的分科记载,可是从丰富的临床医学著述来看,分科应该是更加明细丰富的。唐代官方记载,中医分为八科,宋代为九科,元代为十三科医学分科(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痈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代记载,“凡医术各十三科,有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科、创疡、针灸、眼科,口齿、正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到了清代,顺治间医学分科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11科;嘉庆二年(1797)痘疹科并入小方脉科,口齿咽喉合为一科成为9科;嘉庆六年(1802)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蒙古医生兼充,成为8科;道光二年(1822),以针灸之法究非奉君之宜,太医院针灸一科永久停止,成为7科;同治五年(1866)改为大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并入)、小方脉科、外科(即疮疡科)、眼科、口齿咽喉科等5科。至此,中医临床的学科分化仅余五个专科。民国时期,中医几度濒于取缔,学说尚难生存,学科无法再谈。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末期前,在党和国家的倡导的政策要求之下,我国城市综合医院中多设置有中医科,可基本只是中医大门诊,或有病房,亦是大内科(内外妇儿兼治)。在中医医院中,大多也仅有内、外、妇、儿、针专(按摩多并入针灸科)科门诊,而这些中医科室的临床方法,除门诊之外,基本上都是以西医方法为大主,中医方法为小辅。……。历史上,中医学的发展是辉煌的,浩如烟海的各科专著至今盛传即为一证。可是在学科的发展和治疗手段上的衰退,从古至今的专科设置可为一证,其原因也可隐约的从历朝历代专科设置的演变窥其一二。
2、中医理论形成过程简况
其次,再看中医理论整体的历史发展状况:殷周时代,虽然没有专著遗存,可从所设置的临床专科来看,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方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中医理论的基石《黄帝内经》;东汉时期,出现了辨证论治的准则《伤寒杂病论》和药学准则《神农本草经》。唐朝,确立了国家的基本用药大典《新修本草》,医学理论及方法开始广传海外。宋朝,国家主持对临床各科的理论梳理,明确了脏腑系统疾病的治疗规范和内外妇儿外等诸科的临床用药规范,代表著作《太平圣惠方》。金元时期,在“四大家”各自发挥的基础上,中医基础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完善,核心理论趋于成熟。明朝时期,以温病为代表的急性热病研究和本草理论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代表著作有《瘟疫轮》和《本草纲目》;在清代,除了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创新完善之外,在中医学整体的理论研究及其认识方法已经趋于成定。可是,在具有实验实践的中医学方法,如外科学(开颅、剖腹、金针拨障、麻沸散……)、法医学(《洗冤集录》)、免疫学(《种痘新书》)、解剖学(《医林改错》)等等均遭淹灭。至此,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形成为依据经典、思辨推理的方法模式延续至今。
3、中医目前的生存概况
二十一世纪的如今,现代西医在临床各科的发展成熟有效,新的学科不断涌现,而中医临床专科建制仍然基本停滞于清末状态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在理论发展方面,现代西医学研究以仪器实验、微观求证,标准明确、制剂规范为基本方法,产生出诸多紧密结合现代科技方法、成果的检测手段,治疗方法推陈出新。而中医学,虽然在传统的临床治疗方面表现出对疾病的卓有成效的治疗效果而引起现代的医学界广泛关注,可是在治疗上创新应用研究方面,由于理论方法沉痼于脱离实验技术的说理推演,难以用现代科技研究手段深入认识和技术设备分析应用;主要的治疗手段中,如中草药、针灸等,含有诸多的灵活的经验成分,难实现在理论指导下的规范化使用的现代制药技术的标准化制剂。所以,中医在临床各例各病的辨证治疗中,表现出很多西医难以替代的优势,可是,由于中医药在临床辨证经验、疾病微观辨证的实用标准方法、药物使用经验及药物治疗手段等方面表现出的技术问题,以及在临床各中医专科中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专科应用问题,使中医药无法实现在现代临床急性、亚急性疾病治疗中与西医药的并驾齐驱,从而导致近百年来中医药在现代医院临床一线主流环境中退隐的被动局面。
4、中医现代振兴所需的几个基本条件
鉴于以上所述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只有加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中医学科的整体发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
(1)以中医历史上在理论和实践相对成熟的学科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和自身发展需求的专科为选择,加快做好对整个学科的专科分化工作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如除了对中医内、妇、儿等已经存在的二级专科基础上加快进一步的三级分化之外,在疮疡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骨伤科、针灸推拿治疗科、针灸推拿康复科等方面,做好三级学科的转化分化的专业规范工作,加快其技术和人力的投入。通过对中医二、三级学科的建设分化,使中医真正具备临床医学发展需求的现代学科基础。
(2)在理论的研究中,应当在突出中医传统理论特色的基础上,加快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只有基础理论的创新,才能保证在技术方法上的突破。例如,我们所做的“两个医理”的研究,就是力图运用现代技术语言和学科范畴研究方法,使中医传统理论得以现代解说;同时在构建基础学科范畴分化研究中,寻找出对于现代的医学学科生存至关重要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框架范畴。现代的中医学发展,如现代西医一样,同样离不开对传统理论的剖解和重组。只有做好对传统理论的创新,中医学才能够在整体上加快时代跨越的步伐。
(3)加快现代制剂方法的研究应用,积极寻求中医传统临床方法在临床使用中更加便捷、多通道使用的技术创新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传统中医的临床治疗技术有很多,例如煎剂、丸、散、膏、丹等原药材物理制剂,针刺、艾灸、熏洗、推拿、正骨、刮痧等非药物型物理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临床慢性疾病和少数急性疾病是完全可行的。可是,对于绝大部分急性疾病则较西医方法则显得力不从心。肌肉、静脉给药途径,百年来已经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床方法,其作为一种现代的医学临床技术,并不是只限于某一种医学学科所专用,中医如何拿来,这是一个急迫的问题。只有在加快研究推出具有中医理论指导意义的针剂制剂,才能使中医在临床治疗学上出现时代性跨越。中医治疗方法上的突破,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临床药物学技术基础。
(4)现代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的有机结合应用,是中医疾病治疗学深化发展的基础五常符咒法事占卜。现代临床的检验检查技术方法,是现代临床医学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对西医不可或缺,对现代中医临床同样不可或缺。对此,中医不应当也不能将其截然划归“西医”所有。国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已有许多学者对“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得出了众多的微观辨证所需的实验数据。许多实验指标,已经深入化到了细胞形态、生物化学、免疫分子、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可是由于诸多原因,这些成果基本停留于研究报告、文献层面。应当加快做好这方面成果的筛选梳理,形成中医临床应用的实际标准,使“证”的辨识具有实验室指标而更加适于临床掌握。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加提高临床辨证用药的标准化程度,使资深中医手中的效验方药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从而实现临床整体疗效的提升。
(5)要积极强化营造“大中医”、“大学科”的治学理念五常符咒法事占卜。积极加强中医界的学术交流,积极推广确有实效的经验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和临床发展的成果影响。缺乏交流协作、禁秘保守,是传统思想观念方面的一个制约中医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的学术交流活动较西医少之又少,或有效验的一方一法,亦多视若圭臬,空谈起来言之铮铮,具体方法却秘而不宣,使得中医至今在整体学术氛围上基本处于或“固步自封”或“各自讨生”的落后局面。这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学术氛围问题,应当极大的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在世界民族医药领域,中医学有着雄厚的实现现代腾飞的基础.秉承先人、再创辉煌,靠的是每一位中国人和中医人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13 中医的境界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基础理论,历史与发展现状 090923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医学科学,它珍藏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中医学不是一般的发明,而是“大发明”,是比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更杰出的发明和创造,可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第一,它由中国首创,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五常符咒法事占卜。这里所称之中医学,是指从远古到1840年所形成的经典中医药学术体系,它由中国独创,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第二,它传播至全世界并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中医学早已开始走出国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进入国际化的新阶段,现已传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科学价值和卓越疗效已经为世界医学界所公认,中医学正在被地球村的居民们日益广泛地接受。
第三,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作为“大发明”的值和意义已得到世界公认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历史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8226;艺文志#8226;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五常符咒法事占卜。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五常符咒法事占卜。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第一个代称是歧黄五常符咒法事占卜。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叫青囊五常符咒法事占卜。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唤杏林五常符咒法事占卜。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可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代称称悬壶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后,中医亦被称为“皇汉医学”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在日本中医被称为“汉方医学”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基础理论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气在中国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观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中国著名的近代著名的这个中医基础教授,内经教授。他说人就这一口气,这口气没有了这个人还在这什么都没有了,人这口气不走,这口气就在它就是活着。就你讲那个活体的。我们研究的就是有气的这个活体,有气的活体。精气学说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中国认为世界怎么来的?中国的哲学家认为气一元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是气来的呀,在上就是为气,在下则为形,就是地。这就是气。然后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书说的:“元气者,始也”。万物之始也。有了这口元气什么都开始运动了。没有这口元气,就没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动力就像牛顿找上帝第一个推动这个地球一样。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个解释这个世界,而中医恰恰它可理解是这个世界。阴,阳。何谓阴阳?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间一切能量、运动方式、空间方位、时间序列、事物的性质、以及聚万物之灵的气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阴阳是一切事物辩证对立的两方面。《黄帝内经#8226;素问》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中医讲求阴阳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传》里,就是我们讲的《十翼》,《易传》里说了:“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万物之始也,有了阴和阳,才有了万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有了阴阳还有了气才有了万物。这就是我们讲阴阳的观念。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腑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五常符咒法事占卜。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渊源
中医在远古是属于经、史、子、集中“子学”的范畴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和中医关系密切、并相互联系的学科统称为:五术。
提到“五术”,我们时常在报刊杂志或访问书籍上看到这个名称,然什么是五术呢?所谓五术,就是“山、医、命、相、卜”这五学问,它是以《易经》为版本,是人类为了追求幸福人生所成立的一种趋吉避凶的方术,大体言了解五术的意义与运用,就可了解人生活的目的及人生命的意义五常符咒法事占卜。然什么是“山、医、命、相、卜”呢?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筑基——是利用禅、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禅、静坐、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即现在的中医。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胳、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 的一种方术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阴庇的一种方术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医易同源”一词,即中医与五术关系的演变. 今古大医,皆通周易,全晓风水,俱会祝由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五术之内容,一通百通也。
何以为证?“中医”一说,最早见于《汉书#8226;艺文志》的“有病不冶,常得中医”句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了“中医”一词,那时西医还不成系统,更没传入中国(西医传入中国是在西汉以后又过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西汉人连西医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为区别“西医”,而称中国的医学医术为“中医”呢?
当然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今日“中医”一词指中国的医学,可是,若理解了“中和”之意,会明白大夫为何常说滋阴、补阳、调理……
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14 中 医 历 史 与 内 涵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五常符咒法事占卜。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主之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五常符咒法事占卜。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五常符咒法事占卜。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作出客观的再现和评述五常符咒法事占卜。
相对西医而言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西医和中医呢它也有这种类似、相类似的地方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中医讲阴阳平衡。西医讲什么?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在现在医院里是个很难治的病。这个人如果岁数大一点电解质紊乱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碱中毒,一到酸碱中毒,我们很多医生就头疼,不好调整。你用点碳酸氢钠去也不好用,你给他用点酸,也不好用。那么西医它是怎么来认识酸碱平衡的呢?它认为这个人的人体,它的这个钾离子和氯离子,各有156毫克单位,它要寻求这个平衡,就叫酸碱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后呢,它经常在变换,变化时候它就有一个缓冲对。它有三个缓冲对,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缓冲对、磷酸缓冲对、碳酸缓冲对,这三个缓冲对是什么呢?就是来纠正这个淤值。你比如酸高一点,它可以调整调整;碱高一点,它也可以调整调整,它是个调节器。当你太厉害了,这三个调节器就无效了。无效了就出现电解质紊乱。它也在追求阴阳平衡,它认为如果调整不好,出现电解质紊乱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碱中毒的。用中医话,就是阴阳不平衡,它是怎么不平衡?钾钠离子不平衡。高钾的病人就很危险,低钾的病人也很危险,高钾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钾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这一点上,你就说西医就是在讲阴阳?不是,它也不是在讲阴阳,它是讲一个内环境的稳定。这个内环境的稳定,和你讲的这个中医的这个“中”字,这个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认识到中医,是在讲究一个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医学体系,西医就可以接受。我们从这个角度切入中西医结合,去和西医对话,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中医是在绝对性世界观和虚无轮回人生观基础上综合考虑人类生理、心理、行为、外界物理运动后对人类生理、心理、行为的非统一现象进行修正统一的综合性方法论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其世界观是深刻的、本质的;其人生观是超越生死的;其方法论是公正、公平、合天道的。
凡是中国历代医圣,皆是哲学大家,尤其是道家学说对中医影响最大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中医者,位当也,皆能明确自己在天地人中所处的位置,医治病患多一步为太过,少一步为不及。这也是“中医”这一个命名的重要意义:“中庸之医”,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也。
奠定中医基础的《黄帝内经》一直被历代医家做为经典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对这有深刻的见解:
人在茫茫宇宙中的位置是渺小的,天力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懂得养生的在人在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中,应该学会如何顺应自然规律,这样变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所以说“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而能秉承中庸之道、懂得顺应自然规律的医者就是“上工”这一划分变将中医学(广义)从应用上划为了两成,一是“养生学”,一是“中医学”。前者是治未病的上工,后者则是治已病的下工。
而我国劳动部、卫生部于2004年正式批准设立了“养生师”这一职业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使得我国传统医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15 中 医 的 整 体 观 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五常符咒法事占卜。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可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五常符咒法事占卜。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8226;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8226;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8226;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8226;岁露》)。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季节气候以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五常符咒法事占卜。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8226;五癃津液别》),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五常符咒法事占卜。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时期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该病的发作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据观察,人的脉搏、体温、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气候有着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变化,因而人体的发病也会受其影响五常符咒法事占卜。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十二年或六十年的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或12年)有关。太阳黑子的活动会使太阳光辐射产生周期性变化,并强烈干扰地磁,改变气候,从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对此有所认识,在《素问》中就这个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如《素问#8226;五常政大论》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五常符咒法事占卜。因此在对病人作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整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