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是长白山文化的主体(转载):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
汉文化是长白山文化的主体
长白山有两层含义:一是物质的长白山,一是文化的长白山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两者都要超越行政区划的疆界。物质的长白山,只见长白山的山系水系,山脉水脉。一山多水,长白山水系不仅有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还有辽河与黑龙江。文化的长白山,则是长白山的精神与灵性。长白山与泰山一样,泰山不仅是山东省所属,它是北中国乃至全中国的灵光,长白山也是如此,早已超出吉林省境域,它是全东北的象征和符号。在中国最早的山水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称圣山,“有山名不咸”,就是长白山;汉、魏时称“单单大岭”、“盖马大山”;南北朝时称为“徒太山”;隋唐时称“太白山”、“太皇山”;辽金统称“白山”、“长白山”,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正式将长白山封为“兴国灵应王”。被元明清历代帝王拜谒与封禅的圣山,清帝称为龙兴之地。
汉文化成为全中国文化的主体,也自然成为长白山文化的主体文化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考古新成果可以确证。
一、“龙出辽河源”
1985年,在辽西朝阳市建平县的牛河梁考古新发现了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以及玉雕龙特别是玉猪龙和玉熊龙为代表的玉器群,这些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给人们开阔了新的视野,一时间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纷纷出现在牛河梁,探寻辽河文明和中华民族文明起源问题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史记》载:“皇帝为有熊。”所以考古界的泰斗苏秉琦先生直接说:“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使中华民族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苏秉琦先生断定,红山文化的时间要比仰韶文化早得多,这样说红山文化是接受仰韶文化的“影响说”,是站不住脚的。反过来倒是红山文化有向中原文化辐射的可能。(同上)说明五千年前,这里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即“古国”的特征。红山文化很可能是黄帝—古商族的遗迹,汉族先祖最北的发源地,而且红山文化在汉族起源上绝不是配角地位,而是处于苏秉琦先生说的“先走一步”的前导地位,并先后入主中原,参与到夏商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之中。说明辽西自古就是黄帝—夏商族的活动空间。
著名神话学家叶舒宪最近著文说:考古论证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第一位国君夏后启,他在先民的神话中具有乘龙升天的特异功能并携带玉礼器(璜),与神沟通,曾从天上带回礼乐歌舞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山海经·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中均有记载。“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山海经》中有一处叙事表明,玉环玉璜皆为沟通天人之际的神圣媒介物。《说文》:“璜,半璧也”,按半璧正像虹形。虹成为龙与天神沟通的桥梁。多次行动可以归纳出天人合一神话观的基本范式:升天者—乘龙—佩玉璜。典籍有记载,地下有文物。叶舒宪又说:“在北方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出土)文化玉器中,可以看到华夏最早的玉璜距今8000年。”“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南方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大致统一的史前信仰是以玉为神的观念,虹为龙为天桥(天梯)为人神沟通中介的观念。”(见前)叶舒宪说:“以上新发现材料表明,玉文化的大传统为汉字小传统最终统一中国提供了条件。改用具体的时间词来表述,那就是:八千年的玉文化大传统,奠定了三千多年汉字文化小传统。”(叶舒宪《龙璜虹——天人合一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中华读书报》2012年3月21日)从远古夏商周开始的龙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神话,形成中华民族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大一统,到汉字文化兴起的小传统,才使得历次南北征战,外民族多次入侵,中国没有分裂,各民族的子孙都称是龙的传人。除了红山文化之外,更早的沈阳北出土的新乐遗址和阜新的查海遗址,均发现陶器和木器上都有龙形、龙图案、龙刻画以及“四灵”“图案陶尊形器”的物证。《周易·上经》:“飞龙在天。”足证龙崇拜确是来自于对天的崇拜,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观念。现时,我们可以当作神话来听,可夏商周或者更早的时代,人们的神灵崇拜却是人类生活第一位的需要。
历史学家郭大顺说:“对牛河梁女神庙的精确定位,暗示着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起源中具有更深的含义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龙起辽河源》百花出版社第94页)中华龙起于辽河之源,中华文明起于辽河之源,这是无可争议的。
辽西又是殷商的祖居地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
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现了多件和红山文化近似的玉玦形龙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再从1950年前后从辽宁省客左县马家沟出土一批商周之际的青铜器,上世纪70年代又从大凌河两岸的北洞、山湾子出土与马厂沟相同的窖藏的青铜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器皿。由此历史专家可以断定,辽西是殷商的祖居地。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认为殷文化起源于昭乌达盟,在今赤峰一带。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认为燕在周灭商以前就已经生存在这个地方。陈家梦认为,朝鲜本来就是商民族的发源地。可见辽河流域、长白山地区、朝鲜半岛早就是殷商先民开发与活动地区。因此,《汉书·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授八条之教,建“君子国”,“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并不是箕子逃到朝鲜另谋建国,而是回到祖籍地,承继殷先祖的“侯国”。张立波说:“箕子朝鲜又成为中国东北文明史的开端”。箕子可谓大东北第一文化圣人。
二、燕赵文化在东北
燕赵地域毗邻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倏的,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在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之前,燕已在燕山南北以及东北经营多年,故史称北燕。自召公之后传袭43代。
历史有燕赵联姻之道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战国策》中有《触说赵太后》:“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这个“燕后”就是赵国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可能是燕武成王为王后,赵太后是赵孝成王的母亲,这是公元前265年之前发生的事。
1977年,集安阳岔乡高台村一位老农挖菜窖时挖出一柄青铜短剑,上有“相邦阳安君邦右库工师吏”的铭文,被考古学家鉴定为赵国阳安君监制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据张福有考证,赵国阳安君是李跻,赵惠文王时宰相李兑之子。1981年,长白县八道沟镇葫芦套村出土的蔺相如的青铜戈,上有“相邦”、“廿年丞焛(蔺)相如”等铭文,可以确定为赵国拜相的蔺相如的兵器。1970年在大连庄河市桂云花公社岭西大队九小队出土的青铜短剑,上有“四年,相邦春平侯”等字样的铭文。被专家确定为“四年”即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此剑于近年定名为“春平侯铍”,可“铍”不是“短剑”,同属兵器。(据张福有考证,文见《东北史地》2006年第5期)上述兵器并不出土于墓葬里。
为什么赵国兵器流入东北各地?东北原属于燕国统辖领地,由于燕赵联姻,赵国与燕国来往密切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历史上赵国上层侯王曾多次前往燕国避难。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曾写道:“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这段话,说明蔺相如的分析强弱与燕赵走动关系,说明他们之间常有走动。燕北地区流入赵人携带赵国兵器是不难理解的,而况,燕曾一度为战国时期“五霸”之一,为邻国景仰之。
如1983年,考古队在二龙湖北岸发现一座燕城,从出土的绳纹陶器,确认是燕城址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公元前11世纪至燕昭王沿着五郡边缘修筑“燕北长城”,西起阜新,向东北延伸,经彰武、法库进入吉林梨树二龙湖,再折向东南,至“满番汗”。说明燕国已经成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国。其实力从辽宁半岛扩展到朝鲜半岛,北部已经到达松花江流域。这个时期,赵国来避难的人数大增。
马大正先生说:“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后,朝鲜半岛北部为辽东郡东南境‘属辽东外徼’,处在秦王朝有效的统治区域内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又在半岛置真蕃、临屯、乐浪、玄菟四郡,使半岛大部成为汉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地区。”汉代直到魏晋在辽河流域—长白山地区设辽东郡,汉初曾在长白山下的延吉市一带设置苍海郡。唐灭高丽后,在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下辖都护府、州、县。所辖东起日本海,西至辽河,北到松花江流域,南到朝鲜半岛汉江流域,后又改安东都督府。这样整个东北都置于汉文化的笼罩之中。
三、秦汉文化的遗迹
在长白山脚下的汪清县百草沟发现与殷人占卜用具相同的卜骨,最能说明汉族在这个领域开发与活动的是考古青铜短剑,环渤海地区目前已在200多处发现了这种曲刃剑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从老哈河的西岸到朝鲜半岛,从吉林省的怀德到河北的高碑店,都可以见到这种剑。发现最多的是大小凌河地区和辽东半岛。在“辽西地区、辽东地区、浑江流域、长白山西部及其邻近地区,都发现了不同类型的曲刃剑。这种短剑还波及到河北的北部和朝鲜半岛”。最近又在长白山腹地桦甸县西荒屯青铜短剑墓出土的曲刃剑,与吉林、怀德、朝阳、锦西、沈阳和辽东半岛出土的曲刃剑大致相同,在旅大、集安出土的战国铜剑和大量的战国货币,“短颈式曲刃剑的年代,上限可到西周的中晚期,下限可到战国晚期至汉初。”(参见傅仁义等著《东北古代史》)以及吉林附近发现的汉代村落和墓葬,地处松花江边的永吉县竟然发现四座汉代遗址,东北南部发现的20余座汉城遗址。当然,这些都是汉民族先祖拓荒东北几千年的足迹。
据2011年6月3日《中国文物报》载,吉林省长城资源考察报告,汉长城主要分布在通化市通化县境内,52公里,向西与辽宁境内的汉长城连为一体,是西汉中期修筑长城有机组成部分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通化县赤柏松古城,是新近发现的汉城,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点与核心,也是汉长城的终端。这段长城的防御体系,有两座城址和12座烽火台构成。据吉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认定,赤柏松古汉城,西汉时期属玄菟郡下辖的县城。
同年在吉林省大安县后套木噶四期遗存,发现墓葬61座,都属于汉书二期文化,年代大体确定为战国——西汉时期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在黑龙江“三江地区”、齐齐哈尔、昂昂溪也发掘一批汉代墓葬。又集安禹山墓区3319号墓,卷云纹铭文,经张福有考察、斗合、识读:
太歲在丁巳五月廿日爲中郎將大人造盖墓瓦又作民四千餟盦禾又用盈時興詣得享萬世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
这枚瓦当,应当说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实证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中郎,显然不是当时未得此封号的高句丽王,而是崔毖,晋平州牧。集安曾经出土汉军司马印,晋高句丽率善百长、千长、邑长,共有7枚。这些瓦当和印章都是历史的见证。这一切都是汉朝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参见吉林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年报》2010年)上述史实确证,汉族为东北土著民族,汉文化为支撑东北人文空间的精神大厦。
四、简短的结论
或者有人说,汉唐以前的中国长白山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是可信的,可从辽、金、元、清几朝,握有半入主中原或全入主中原的国家政权,中国长白山文化应以辽金元清文化为主体,方为可信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这首先应对辽、金、元、清的政权属性加以再认识。辽、金、元、清都是代表“中华一体”的国家政权,而不是代表契丹、或女真、或蒙古、或满族的民族政权,而后才能认识其文化本质。历史清楚地说明,辽金元清的统治者们在起家时候也是全靠汉文化的强力支撑,在他们全面掌握了汉儒国家学说之前不过是民族的地方的政权,在掌握了汉儒国家学说之后,才成为“中华一体”的国家政权,这其间汉字的“同一性”起着不可代替的历史作用。
汉字,不仅是语言符号,它有意义、有思想、有观念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它是沿着“观念化哲学化的进路”发展起来的,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产生创造,所以汉字也是生产力。汉字能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时间使人与人达成沟通,汉字的“同一性”可以使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间产生巨大的凝力聚。一个民族使用什么样的文字,总是根据客观需要和一个民族适应力所决定的。东北的多民族都需要汉字,使用汉字,显然都是民族的客观需要和民族适应力的体现。
历史说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最终实力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不管哪一种雄伟的文明,在最粗浅的层面上是无法与野蛮力量相抗衡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野蛮的铁蹄可以征服汉政权,却不可以征服汉文化;汉族政权在这里有时可以断档,可汉文化始终没有断档,汉文化在特殊条件下继续发挥着启蒙、唤醒、燃烧、激励和融合作用。
长白山文化,若用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满族文化为主体,只能说明一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都不足以说明其文化的本原和本质高碑店符咒法事占卜。只有汉文化才能包容整体,因汉文化是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汉文化对中华民族具有那么大的凝聚力,虽经几千年战争的磨难而不松懈不跨散,就在于自秦始皇以来的文化“同一性”,形成了民族自觉和统一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