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论语》之二十六: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②!”子路曰:“子行三军③,则谁与④?”子曰:“暴虎⑤冯河⑥,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必也临事而惧⑦。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①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叶城符咒法事占卜。藏,隐藏。
②夫:语气词,相当于“吧”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③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④与:在一起的意思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⑤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⑥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⑦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叶城符咒法事占卜。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
串讲: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叶城符咒法事占卜。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同“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是一个意思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是不欣赏有勇无谋的人,他认为有勇无谋之人是不能成事的,这有如是“许褚的赤膊上阵”是不可能打胜仗的。这绝不是孔子的选择,这句话一定要和“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结合来理解,可知“勇者不惧”绝不是说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我会在后面仔细分析这三句话的深刻涵义。
7.12 子曰:“富①而可求②也;虽执鞭之士③,吾亦为之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①富:指升官发财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②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③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叶城符咒法事占卜。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串讲: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此时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可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这段话应该如此解释,可是我们不知道孔子说这段话的前言、后语,我相信一定会有前因,也会是孔子希望达到的后果,才有如此的话语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从我分析孔子的理想追求看,他绝对是不会为追求富贵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孔子对理想追求的执着程度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他怎会因为富贵而改变呢?所以,对比此段话千万不以字面意思理解。他虽然是以第一人称说的这些话,可绝非是说自己。他或许是指一般追求富贵之人吧。
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可我更相信“义而富且贵,依然如浮云”。这才是圣人孔子。
7.13 子之所慎:齐①、战、疾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注释:
①齐:同斋,斋戒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心,这叫做斋戒。
串讲: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7.14 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注释:
①《韶》:舜时古乐曲名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串讲: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评析:
首先,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对音乐有很深造诣之人,如果不是深通音律之人是不可能对音乐有如此深的情感投入的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孔子这样说有极强的倾向性,《韶》乐为尧之音乐,我相信孔子在齐所听到的音乐已经绝非一千五百年前的尧之音乐了,而只能是周朝之人借尧之名而创作的音乐,孔子对其却如此痴迷,这明显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最后,此说过于夸张明显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孔子是为了配合他的恢复先王德治、孝治的王道,而做的先王无所不优秀的宣传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7.15 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③,吾将问之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释:
①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②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
③诺:答应的说法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串讲: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叶城符咒法事占卜。”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子贡以借喻的方法问先生是否帮卫国的国君保王位,孔子给出了:“求仁得仁,又何怨”的道理,我认为这个道理是此章的中心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仁”因求而得,因为得到“仁”而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则内心无究,故而无怨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可是,我们可以反观伯夷,叔齐不违礼是否得“仁”的问题叶城符咒法事占卜。父命叔齐为君,就是弟继承王位,而如果伯夷违反父命立为王,则违反了孝道,所以伯夷逃走。而叔齐认为自己为弟继承王位也有违悌之道,也会心感不安,故伯夷和叔齐一起逃走。
用孔子和儒家的观点看,他俩皆为贤人,此事就显出他们的孝、悌之道,并由于“孝为仁之本”,故说他俩皆得仁道,所以受到千古赞扬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可是,我有不同于此的观点叶城符咒法事占卜。按任人唯贤的道理,父命叔齐为王,应该是看到叔齐的贤能,而叔齐因为怕有违礼的规定,便违反父亲之命逃离国家,明显是有违孝道。伯夷、叔齐一起逃走,表面看是遵守了礼而得心安,,可实际却是严重的违反了父命,使国家无君,陷于混乱之中。
表面看,他俩是遵守了孝道、礼制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实则他俩更为大不孝,他们使国家可能陷入混乱,更为大不“仁”。所以,我认为这种不仁、不孝之事(只为自己心安)不值得提倡。
他们没有权衡问题的轻重,做出如此无智的选择叶城符咒法事占卜。乃愚笨之人。
另外,卫君之父杀父亲的妃子被贬而逃,当灵公死后又回来要王位,这是不孝,是可耻之人,这人怎么有资格继承王位?我认为孔子该帮卫君才合理,而“求仁得仁,用于此处”实为不合理,可以认为是“不值”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7.16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叶城符咒法事占卜。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叶城符咒法事占卜。疏食即粗粮。
②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叶城符咒法事占卜。曲肱,即弯着胳膊。
串讲: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叶城符咒法事占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不义的富与贵叶城符咒法事占卜,有如浮云在天一样,虽然好看、美丽,可远离于道义,有哪个智者会去追求呢?
我更认为,孔子对于符合道义的富贵也还是不会去追求的,他之所以用富与贵凸显不义之事要坚决不做,是因富和贵是几乎所有国人的追求目标叶城符咒法事占卜。故他用富贵来凸显不义,如果他用理想或仁德来衬托不义,则不如富贵对国人更明显所接受。
我认为四十不惑之后的孔子,应该没有真正的追求过富与贵叶城符咒法事占卜。也可以认为:对于他的理想实现没有帮助的富与贵,孔子依然像对待浮云一样。
以孔子的学识在那个时代追求合乎义的富贵并非难事,可是事实上,孔子一生却从未有对富与贵追求过,可知他虽经常拿富贵做对比,可自己却从未把富贵列入理想追求之中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7.17 子曰:“加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矣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注释:
①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②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串讲: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评析: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辩证精神的哲学著作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易”为变化,通读《易经》,我理解它根本是告诉后人,在人生中如何让自己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易经》主要是讲变化,核心是预测,根本指出合理的思维模式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易经》的所有爻辞为孔子所解,孔子使《易经》发扬光大叶城符咒法事占卜。懂得了《易经》就会明白如何辩证地看问题,故不会走入极端,所以孔子说不会有大过。孔子说此话时,应该是其做《易》以后的时期,大概是六十岁左右吧。
7.18 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注释:
①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可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
串讲: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7.19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②。”
注释:
①叶公: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②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尔同耳,而已,罢了。
串讲: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我认为这是孔子形容自己为学、求道、般若的三个层次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发愤忘食:这是孔子治学和求索阶段叶城符咒法事占卜。此时他有许多未学知识和需要求解之问题,他极度求知若渴,所以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这是孔子四十岁以后的阶段,此时的孔子已走出求知、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阶段,而是要走出自己的独立探索之路,他必须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并自己寻找答案。
此时,他理想极其坚定,故才能为实现理想而克服重重困难,才能给自己提出极难的问题,随着自己极度的思考,得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叶城符咒法事占卜。我们可以想象百思不得其解,终得答案时的喜悦心情,自然会是忍俊不住而流露出来,这不就是“乐而忘忧”么?
不知老之将至:这是更着更是一种及高层次的境界叶城符咒法事占卜。为实现自己追求的理想目标,需要思考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故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追求之中,已忘记了自己的一切,不知不觉中“老之将至”。我认为这是孔子六十岁以后的心境。此时的孔子为了理想完全是“无我”的状态,这不就是“般若”么?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串讲: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评析:
孔子认为得到知识,拥有智慧有三种方式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生而知之:就是天生就懂得世界上的知识,孔子认为这种人没有,或是极少有,他不是这种天才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学而知之:孔子认为自己也没有知识,是因为好学才有了知道,我认为这是孔子在自谦的表现方式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孔子的智商极高。天资极其聪明。他之所以能多才多艺,仅有好学是不够的,一定会有过人的天赋才能成为智者。
困而知之叶城符咒法事占卜。因外力的原因使自己陷入入困境。反省自己,突然发现自己无知,于是发奋学习,奋而追之。因此得到知识、拥有智慧。
孔子天资极其聪明,之所以其能多才多艺,仅有好学是不够的,没有过人的天赋是难以达到孔子的境界的叶城符咒法事占卜。
我们知道,孔子几乎是无师自通,他以古人为师,以常人为师,这在那个祖先崇拜的时代,必须有极高的智慧,才能有如此的思想叶城符咒法事占卜。所以说,孔子虽非生而知之,却是天赋极高的非普通之人。
2017.29